学科组

语文教学研究室 返回上页

《归去来兮辞》集体备课教案(新授课)
2013-12-19 18:05:36    SystemMaster    阅读 8454次

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1、课程标准要求(选自“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   表达与交流”中有关要求)

2条: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

8条.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9.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课程标准解读

2条目标是针对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从宏观和微观上设定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意在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阅读,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提高发现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微观上“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行为动词“揣摩”即能猜测判断,行为条件是“根据语境”,认知内容是“句子含义”。

8条目标是从文体阅读角度提出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要求,第9条目标是从语体角度提出对一般文言文阅读的要求,这两条目标是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必修课程提出的基本要求,不分年级层次,应贯穿高中三个年级。

8条从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和方法论两方面阐释。“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突出古代文学作品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的重要性,“体会”一词强调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验和领会,强调了学习古代作品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在于让学生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中,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二理解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则需要“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的统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要求读者要有历史的眼光,看到那个时代对待自然、人生、社会乃至宇宙万象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吸收其合理内核,“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但任何阅读又是当下的阅读,所以在评价古代作品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时,应从当下社会语境出发,根据今天的价值标准作出理解和判断,即“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9条提出阅读文言文的基本目标和方法要求。首先,文言文阅读目标定位在“读懂”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所谓“理解词句含义”,课根据由易到难的层次分解为:说出此语境中的词句含义,能说出词句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能根据不同语境准确说出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亦可根据不同的层次分解为:能大致复述文章内容,能准确翻译句子内容,能准确表达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深层含义。其次,强调文意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境,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重点体现“文言语法知识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习得,而非在教师的理论指导中记忆”这一基本理念。“了解”意为“知道”,可以外显为行为动词“说出”;“梳理”则包含“积累——整理——总结”三个行动层级,体现对学生学习文言文基本方法的要求;“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可以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考试说明》中要求掌握的常用实词、18个常用虚词、词类活用及4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最后,强调古代诗文的学习手段为诵读,要求学生在诵读和背诵中积累语感,积淀语文素养。

2.教材分析

《归去来兮辞(并序)》是鲁人版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作者辞官归田时写下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迷途折回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全诗情景交融,淡远潇洒;韵律悠扬,语言优美。

其知识结构为基本层次(C层次):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能够准确默写。中级层级(B层级):掌握“胡、奚、曷、”三个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自然之美。高级层级(A层级):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解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及最终选择

3.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在第一模块中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和文言学习方法。学生自初中以来已经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很多作品,对陶渊明不陌生。在学习中,多让学生去读,去体味,并给以一定的指导。

二、学习目标

1. 能够熟练背诵全文,并能够准确默写。

2.掌握“胡、奚、曷、”三个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

3. 依据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自然之美。

4. 朗读理解课文,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与率性而为的个性。理解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鄙弃官场生活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三 、评价设计

1.通过课堂小组内自查背诵检测和用正楷字默写批阅而后展评,考查学生背诵情况。(检测目标1

2.通过课堂提问和小测考查文言知识点。(检测目标2

3.通过拓展训练,引导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自然之美。(检测目标3

4.通过课堂提问及交流,对研读问题的回答,考查学生对陶渊明人生追求的的理解。(检测目标4

四、教学方法

1.注解法     2.诵读法     3. 探究法    4.自主思考与合作交流法   5读写结合法

五、教学过程共计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大声朗读文章,做到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胡、奚、曷、”三个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

3.概括每段所写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评价设计】

通过预习巡视、观察学生课前笔记整理情况,考查学生掌握自主预习文言文的能力,检阅学生是否会灵活使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以及重点标注的习惯。

【教学流程】

环节一  自主预习——独学

1.第一遍通读全文,借助字典和工具书解决疑难字音,在原文进行标注。(完成目标一) (C级必答题)

2.第二遍诵读全文,同时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落实“胡、奚、曷、”三个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完成目标二)(C级必答题)

3.第三遍通读全文,在基本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完成目标二)(B级必答题)

问题:1.归去来兮,他要从哪里回到哪里?请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件事?

2.划出能够体现陶渊明归途中和抵家时心情的语句

环节二 组内研讨——群学

1.小组成员每人诵读一遍文本,注意读准字音、句读,其他同学评价。

2.提出预习时的疑问,其他组员解答。全组未能解答的,a级同学记录。

3. 组长主持,初步落实出示的问题

作业:熟练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教学详案

学习目标 
   1. 能够熟练背诵全文,并能够准确默写。

2.掌握“胡、奚、曷、”三个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

3. 依据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文章之美。

4. 朗读理解课文,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与率性而为的个性。理解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鄙弃官场生活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能够熟练背诵全文,并能够准确默写。 

  2依据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文章之美。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与率性而为的个性。理解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鄙弃官场生活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态度

 

教学程序

一、 背诵导入或个性导入

二、预习成果展示——整体把握

[检查预习、梳理叙事]

归去来兮,他要从哪里回到哪里?请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件事?(理清课文的叙事线索)C层级

辞官归家。(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三、研读文本、赏情析意

学习目标

1. 能够熟练背诵全文,并能够准确默写。

2.掌握“胡、奚、曷、”三个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

3. 依据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文章之美。

学习重点     
  1能够熟练背诵全文,并能够准确默写。 

  2依据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文章之美。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与率性而为的个性。理解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鄙弃官场生活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    极态度

【环节一  预习展示】

1.通读文本,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回答预习中,环节三问题。

【环节二  研读文本、赏情析意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如何表现“归去之乐”。

“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如此潇洒惬意,使人顿觉有“清风拂面”之感,恍惚间似见一叶轻舟随波泛流,迎着熹微的晨光飘摇而去。虽不及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狂喜,却也多了一份如释重负的洒脱,集中表现了诗人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轻松自在、欢快舒畅,在回归的途中已经初步感受到解放的自由快乐。也有归心似箭的心情流露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表现了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的急切之情。尤其一个“恨”字,看似无理,实则多情,作者归家的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写入家门时的热闹场面,满是浓郁的亲情和欢跃的气氛。作者的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作者在写到抵家情形的时候突然变换了句式,“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改为四字句,节奏的加快可以表现作者的急切与欣喜。

环节三  拓展想象,再现意境

从一二两段中任选一句或几句,展开联想和想象,将其改写成一个散文片段(不少于200字)。

5分钟写,然后班内交流。

要求:先朗读诗句,再读赏析。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价补充,并自我完善。

收束

陶渊明是文人出身,必定不善耕作(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但是归隐后又必须要亲历稼穑之苦(晨兴里荒秽,戴月荷锄归——多么辛苦的劳动啊,可谓披星戴月),可他偏能在苦处窥见不为人知的乐趣,将辛勤的劳动诗意化。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然而诗意的栖居在大地。”在农事闲暇之时,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静谧而愉悦。文中虽然没有直接揭示官场的腐朽与黑暗,但身在官场时被迫接受“心为形役”的生活与归隐山林后闲适自由的生活两相对比,作者内心的愉悦之情就不言而喻了。

简单的居家生活陶渊明却觉得愉快万分,其深层的原因是作者有着忘怀得失、淡泊名利,不慕功名利禄、安贫乐道的精神内核。

    陶潜是单纯的,又是复杂的。人们习惯上将他看作是隐士的代表。但是近代文学史家刘大白如是说:“他不是英雄,他不是豪杰,他不是圣人,他不是贤者,他不是忠臣,他不是节士,他不是名士,他不是狂生,他不是高人,他不是隐者,他不是厌世者,他不是玩世者,他不是恋世者……他不是浮屠一派。”用十四个否定判断,从反面说明陶渊明那种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世界。那么,“他是”什么?他的思想应当归入何种范畴?这实在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巩固背诵

作业:展开联想和想象,将第二段改写成散文。

 

教学反思:

 

 

 

 

 

 

版权所有Copyright 1999-2016 威海市第一中学 鲁ICP备15001296号-1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高技区文化中路75号 邮编:264200 电话:0631-5819545

鲁ICP备 15001296号
鲁公网安备 37100202000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