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组

生物教学研究室 返回上页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新授课)
2013-12-30 22:43:10    SystemMaster    阅读 5120次

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⑴课程标准要求

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⑵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概述”,属于知识性目标动词的理解水平。即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能准确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举例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阐明蛋白质的结构及功能多样性的原因,进行简单的有关蛋白质的计算。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蛋白质的结构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本章的难点,可通过学生讨论收集的食物和营养保健品的说明书,认识蛋白质的重要性及作用,并激发学生探究蛋白质结构的兴趣。

关于蛋白质的结构利用分层教学的方法,遵循元素──氨基酸──二肽──多肽──蛋白质这些结构层次来认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20种氨基酸虽然结构不同,但是有共同的结构特征。教科书没有直接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而是让学生观察4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结构的共同特点,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这种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处理方式,是新教材比原教材改进的特点之一,是落实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时,要注意讲清脱水缩合、肽键、二肽和多肽的概念。关于形成的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及形成的化合物的名称可用表格让学生比较理解记忆。

讲述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时要指出其原因及与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和排列顺序的关系,从而体现出蛋白质的功能与结构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关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教材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是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学史上创造的奇迹。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又一项大规模的国际性科技工程,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领衔国际重大科研协作计划。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分别介绍了这两项重大科研成果,让学生在了解与蛋白质研究有关的科学史和前沿进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另外,在教学中可通过鼓励性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利用图片、投影和教材中的示意图帮助学生分析,让学生理解难点和重点内容;设计恰当的评价习题,让学生在参与中理解多肽形成过程中的数量关系。

2.不同版本教材比较

人教版与地图板相比,每一知识点都是通过问题探讨得出结论,这样的编排,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及其形成蛋白质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3.蛋白质的功能及功能多样性的实例。

【教学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生物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食物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经过消化,成为各种氨基酸以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氨基酸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各种氨基酸又是如何形成各种各样的蛋白质,就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 对蛋白质的某些具体功能能举例说明,用一句话概括总结出蛋白质的功能。

2.基本单位:氨基酸

①认真阅读课本P21,能顺利默写出几个特定基团的名称及结构简式。

②认真比较课件上的几种氨基酸,能准确描述它们的共性;同时说出它们的差异性是由谁来体现的。

③学生自己总结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2.氨基酸的结合

    认真观察课件中两个氨基酸相互结合的过程,说出氨基酸相互结合方式的名称, H2O中各种元素的来源、连接氨基酸的化学键名称、简式、生成物-肽的命名原则。

第二课时:

   1.认真分析实例,总结出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并能在具体问题中应用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总结蛋白质的有关计算规律,并能在具体的题目中灵活应用。

3.构建第二节的知识网络,同学间相互交流。

三、评价设计

第一课时:

1.蛋白质的功能评价:同位抽背,每位学生都能熟练回答。

2.基本单位:氨基酸的评价

①.学生在练习本上快速、准确的写出几种特定基团的名称及结构简式

. 教师提问,学生熟练解答出氨基酸的结构共性,习题巩固

. 学生在练习本上快速、准确的写出氨基酸结构通式,同位检查习题巩固,

3.氨基酸的结合的评价

.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反应方程式、连接氨基酸的化学键名称、简式,同位抽

H2O中各种元素的来源,习题巩固

. 学生对脱水缩合产物准确命名,在习题中能初步完成相关的计算。

第二课时:

1. 教师提问,学生熟练解答出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2. 在习题中能初步完成相关的计算。习题巩固【跟踪练习二】

3.通过课堂小结,展示知识框架和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

  自学、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点拨引领、探究式学习

版权所有Copyright 1999-2016 威海市第一中学 鲁ICP备15001296号-1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高技区文化中路75号 邮编:264200 电话:0631-5819545

鲁ICP备 15001296号
鲁公网安备 37100202000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