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首页
学部新闻 教研天地 书香天地 家长必读 心情驿站 成长足迹 社团之窗 教师风采 学生风采

家长必读 << 返回上页

多管齐下更有效--提升学习力的技巧
2015-01-09 00:23:07    SystemMaster    阅读 2658次

从外界经5个外感官接收到的信息传入大脑后,我们储存及运用这些信息是需要

  内感官参与的。外感官有5个,而内感官只有3个。

  外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内感官:内视觉(在脑里看到)、内听觉(内心听到)、内感觉(内心找到气味、味道、冷热、粗滑等的记忆,包括本体感觉、空间感觉和内心感受等)

  要想学得快,多用内感官

  从学习的角度看,三种内感官之中,以内视觉学得最快,内感觉学得最深刻,而内听觉的学习能力是最弱的。因为在学校的学习必须运用文字,故此非用内听觉不可。传统的学校教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便是只强调运用内听觉:不断重复地阅读或背诵课文。

  我们先来看看三种内感官的学习效果。当你念床前明月光这一句诗的时候,你只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念得快一点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太快,你的咬字发音可能就变得不准确了,而对方也会听得不清楚;如果两个字混为一个音,那就会变成另一个字甚至另一个意思,也许会变得没有意思了。你也不可以把五个字的组合随意改变,如果把这句诗念成月前床光明,则会变成与原来很不同的意思,而诗的味道也没有了。

  如果我要你把这句诗从尾到头念一遍(不许看着文字),你会感到很困难。事实上,你要求任何一个人把他家中的电话号码从尾到头地念一遍他都会觉得十分困难,一般人们会想象在空中把号码写出来,即在脑中看到号码,一面着,一面从尾到头地念出来。

  很多人有这个经验:用另一种方言或外国语言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念出来,往往需要先把它写下来看着,然后才能流畅地做到。这些都显示出内视觉的运用。所以,内听觉的学习(运用)模式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循序而进,不得同时进行,也不能随便混乱次序,更只能单一方向进行。因此,它的学习速度不能快。

  视觉型的学习(运用)模式是怎样的呢?试着想象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推开房门,你只用1/10秒看了眼室内的景象,然后眼睛便被盖起来。现在,要你说出刚才看到的东西,你可以说出很多,往往两分钟也说不完。这证明内视觉可以同时学习很多不同的东西,而且速度很快,没有先后次序的局限。因此,内视觉的学习能力最高。那么内感觉呢?很多人都不能忘记一些小时候的旧事,例如在小学三年级被老师罚站在教室外,虽事隔多年,而且没有什么大影响,可是当时的感受十分深刻,一生都会记得。更不用说某年的生日蛋糕,与第一个异性朋友的分手,中学或大学的毕业典礼……这些都是感受深刻的记忆。所以说,内感觉学习的效果最好。

  就算你能够全部念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也只不过是因为诗中的每一句都能够给你一份情绪感觉,因而能够记得。我们学过的诗词都有深刻印象便是这个理由。与此相反,在学校的十多年中,曾经为了考试把多少篇文章苦读牢记,如今都已忘掉绝大部分,就是因为它们基本是只靠内听觉学习的。所有仍能记得的,都是因为有一份浓厚的情绪感觉。

  那么,怎样才能运用以上的道理提升孩子读书的能力呢?答案是帮助孩子同时运用视、听、感三个内感官。老天给了我们三部机器,为何只用一部(还是最笨的一部),而不是三部一起运用呢?用内听觉学习的效率最低,而过去又只懂得用增加时间的方式去补救,就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倦、抗拒,更使孩子没有足够的时间玩耍和做其他对他成长也很重要的事情。

  以小孩子学习英文单词apple(苹果)一词为例。只用内听觉去学习便是反复串读a-p-p-l-e,一次又一次,而往往眼睛被其他东西吸引,内心也因想着其他事而勾起不同的感受。这样,孩子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学会这个词,而且往往记不牢。三个内感官一并运用,可以先让小孩子回想:苹果是什么颜色的(红色),再提醒孩子苹果的滋味(香和甜)。然后,引导孩子想象在空中用一支粗笔写出红色的apple,教孩子在心中一面着,一面着那香和甜的感觉,再由口中念出a-p-p-l-eapple的发音。为了保证孩子确实用到内视觉,叫他看着那红色的字,从尾到头读出e-l-p-p-a,他一定在心中看到了这个单词,才能如此读出来。然后,再教孩子不同苹果的颜色和味道(青绿色、酸味),引导他用一支细笔在另一边的空中写出青绿色的apple一词,再按照上面的程序教他同时用到内视觉、内听觉和内感觉去掌握这个单词。一个成年人的记忆力,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提升。

  • 上一条:四个绝招帮助孩子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 下一条:父母九招更好地配合孩子学习
  • 版权所有Copyright 1999-2016 威海市第一中学 鲁ICP备15001296号-1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高技区文化中路75号 邮编:264200 电话:0631-5819545

    鲁ICP备 15001296号
    鲁公网安备 37100202000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