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首页
学部新闻 教研天地 书香天地 家长必读 心情驿站 成长足迹 社团之窗 教师风采 学生风采

教研天地 << 返回上页

民族学部语文公开课:《烛之武退秦师》
2015-04-02 17:05:11    SystemMaster    阅读 4827次

一、学习目标设计依据:

(一)课程标准要求与考试说明

1.课程标准要求:(摘选自“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中有关文言文的标准要求)

9条: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8条: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2、课程标准解读

9条提出阅读文言文的基本目标和方法要求。“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准确识记文本词句的含义,翻译文本内容,梳理总结重点实、虚词以及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省略句等文言知识,并能够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其次,强调了文意的理解离不开具体语境,应能根据不同语境说出其词句含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要求学生在诵读和背诵中积累语感、积淀语文素养。

8条从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和方法论两方面予以阐释。诵读文本,能够说出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自己的文化积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能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同时阅读传记作品,能够说出文本的基本事实和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作出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够从文本中学习其语言艺术,指导自己的写作与生活实践。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及作用:《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是一篇优秀的论辩性文章。鲁人版《高中语文》把它列入了必修一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汲取民族智慧,提升自己的人格,树立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本文篇幅短小,在文言知识上看似比较浅易,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能读懂文本,可是涉及到一些实虚词的具体语境义,需要教师适时进行引导点拨。同时作为一篇论辩性的散文,层层推进的论辩结构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值得好好分析,而体会到这一点,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论辩水平将有很大的帮助。

内容结构:本文围绕“烛之武退秦师”分了四个层次:(一)秦、晋围郑。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二)临危受命。以简约之笔,侧面刻画烛之武的形象。(三)说退秦师。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四)迫晋退兵。明确了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

教材重难点分析: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通过品读烛之武的说辞,梳理他的论辩思路,说出其劝说技巧和背诵烛之武的说辞作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积累中,已经拥有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在自主阅读文言文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加强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熟练使用工具书以及阅读、积累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对文本大意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启发学生有探究意识,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并引导每位同学积极思维,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保持和发展探讨的兴趣。同时,对文言基础知识的强化落实不能松懈,要通过课堂落实、练习巩固、投影(或试题)检测等方式夯实学生的课堂所学。同时重在引导学生欣赏人物言辞,领悟古人高超的语言技巧,达到“读好、读精”的目的。

 

二、《烛之武退秦师》总体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左传》的相关内容,以及烛之武退秦师的时代背景。

2、能够准确、流畅地诵读全文。

3、学生能够自主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口译全文,书面标注重点文言现象。

4、通过品读文本,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理解巩固实词“军”“鄙”“封” “肆”“阙”“敝”“微”和虚词“其”“之”“而”“以” 在语境中的意义。

5、通过品读烛之武的说辞,梳理他的论辩思路,说出其劝说技巧。

6、通过分层识记、首字提示法,能背诵烛之武的说辞。

学习重点:通过品读烛之武的说辞,梳理他的论辩思路,说出其劝说技巧。

学习难点:背诵烛之武的说辞

课时安排:2课时

三、总体评价设计:

1、提问检查:让学生简述有关《左传》及本文相关的背景内容。(检验目标1

2、通过同桌互读、学生自荐诵读的方式,查看诵读情况,落实字音。(检验目标2

3、通过教师巡视的方式,查看学生课本的批注情况,并对学生的疑惑之处进行适时地点拨;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学生或纠正,或补充,或完善个体自学过程中标注的文言知识点。(检验目标3

4、通过课堂提问和交流,以提纲挈领的三个问题(为什么烛之武前去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是什么?烛之武是怎样退秦师的?)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结构和重点文言字词在语境中意义的理解。通过投影练习的方式检测七个常用实词和四个重点虚词的巩固情况。(检验目标4

5、通过课堂提问和交流,考查学生对烛之武论辩艺术的理解,能梳理他的论辩思路,说出其劝说技巧。能迁移判断出《赤壁之战》中鲁肃劝说孙权一段文字中的同类劝说技巧。(检验目标5

6、投影文章的层次结构,运用分层识记、首字提示法,学生能根据提示个人背诵并集体背诵烛之武的说辞。(检验目标6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左传》的相关内容,以及烛之武退秦师的时代背景。

2、通读全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3——5遍,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全文,为背诵打下良好的基础。

3、自读文本,能够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口译全文,并在书上标注各种文言知识点。

评价设计:

1、提问检查:让学生简述有关《左传》及本文相关的背景内容。(检验目标1

2、通过同桌互读、学生自荐诵读的方式,查看诵读情况,落实字音。(检验目标2

3、通过教师巡视的方式,查看学生课本的批注情况,并对学生的疑惑之处进行适时地点拨;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学生或纠正,或补充,或完善个体自学过程中标注的文言知识点。(检验目标3

学习过程:

环节一:(预设时间5分钟)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1和学案上的补充资料,勾画积累《左传》的相关文学常识,并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时代背景。教师提问检查,让学生简述有关《左传》及本文相关的背景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勾画、简述《左传》相关文学常识和本文相关背景内容,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并有助于学生自读时更好地理解文本。

环节二:(预设时间10分钟)

学生自读课文2遍,根据书下注释及工具书解决字音问题。

教师通过同桌互读、学生自荐诵读的方式,查看诵读情况,落实字音。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合作、展示等方式反复诵读,落实字音,培养语感,加强文本体验,为背诵和进一步理解文意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节三:(预设时间30分钟)

学生自读文本,然后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笔译全文,并书面标注重点文言现象(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写下疑惑。

教师巡视、查看学生课本批注和学案梳理的情况,并对学生的疑惑之处进行适时地点拨;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学生或纠正,或补充,或完善个体自学过程中标注的文言知识点。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学梳理、小组交流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帮助学生通过批注、梳理、质疑等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自学,并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实现初步的学习沟通与相关知识点的落实。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品读文本,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理解巩固实词“军”“鄙”“封” “肆”“阙”“敝”“微”和虚词“其”“之”“而”“以” 在语境中的意义。

2、通过品读烛之武的说辞,梳理他的论辩思路,说出其劝说技巧。

3、通过分层识记、首字提示法,90%的同学能根据提示背诵烛之武的说辞。

评价设计:

1、通过课堂提问和交流,以提纲挈领的三个问题(为什么烛之武前去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是什么?烛之武是怎样退秦师的?)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结构和重点文言字词在语境中意义的理解。通过投影练习的方式检测七个常用实词和四个重点虚词的巩固情况。(检验目标1

2、通过课堂提问和交流,考查学生对烛之武论辩艺术的理解,能梳理他的论辩思路,说出其劝说技巧。能迁移判断出《赤壁之战》中鲁肃劝说孙权一段文字中的同类劝说技巧。(检验目标2

3、投影文章的层次结构,运用分层识记、首字提示法,学生能根据提示个人背诵并集体背诵烛之武的说辞。(检验目标3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感,理清文本思路,理解人物的劝说技巧。

2、以文带言法:引导学生在品读文本中,在语境中学习文言知识,理解巩固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3、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法:所有的学生都在立足于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组内和班级的交流合作学习,实现思想的交融,智慧的碰撞。

学习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齐读目标(预设时间2分钟)

【教师活动】

课堂导入: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春秋时代的烛之武,看他是如何通过智谋和外交手段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最高境界的。

【设计意图】干脆利落地点明本节讲授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搭建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

【学生活动】

齐读目标:(投影)

1、通过品读文本,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理解巩固实词“军”“鄙”“封” “肆”“阙”“敝”“微”和虚词“其”“之”“而”“以” 在语境中的意义。

2、通过品读烛之武的说辞,梳理他的论辩思路,说出其劝说技巧。

3、通过分层识记、首字提示法,能背诵烛之武的说辞。

【设计意图】通过齐读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和努力方向,做到有的放矢。

环节二:整体感知,以文带言。(预设时间10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流畅地朗读全文。

【预设】要认真落实预习中学生误读的字词:夫      说,如果学生再读错,要进一步强调,加深其印象

【设计意图】进一步强化易错的读音,为背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教师活动】

解题:“烛之武退秦师”的“ 退”是什么意思?

借此提出三个问题,要求依据原文作答,并穿插提问重点实虚词“贰、军、鄙、微、以、其、之、而”等在相关语境中的含义:

1、为什么烛之武前去退秦师?

2、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是什么?

3、烛之武是怎样退秦师的?

【学生活动】

1、指名学生解题。

2、分别指名学生诵读并齐读、分析三个问题对应的文本内容、概括梳理文章思路,解答重点实虚词在相关语境中的含义。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做笔记并补充、订正。

【预设学习成果】

退因: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佚之狐荐  郑伯劝用)

      内在原因:烛之武不计私怨、顾全大局、勇救国难的爱国之心。

退果:秦盟戍郑

      迫晋退兵

说退

【设计意图】通过解题,围绕题眼“退”字引出三个问题,以一字统全篇,达到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意,初步理解人物,并结合诵读品味,以文带言,自然而然地落实重点实虚词语境义的目的。

环节三:问题引领,深入研读。(预设时间20分钟)

【教师活动1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

进一步提出问题:思考:烛之武是如何成功劝说秦伯、说退秦师的?这段说辞包含几层意思?请简要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劝说技巧。

学生活动1

学生依据问题要求,先自主思考,再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达成共识,进而参与班级交流。

【教师活动2

1、要求每组的发言人代表组内做班级交流,其他同学要做好相关的笔记;当这组陈述观点完毕之后,其他组可做补充,或提出不同的见解。

2、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及时板书,并适时肯定学生、引导学生在品读原文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概括,并解答重点实虚词“鄙、封、肆、阙、而、以、之”等在相关语境中的含义。

3、小结:“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gòu 圈套)中也。” ——清  林云铭

这段说辞中展现的劝说智慧与语言艺术令人叹服,烛之武不愧为一位机智善辩的外交家。

学生活动2

1、每组的发言人代表本小组做班级交流。

2、指名学生总结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预设学习成果】

说退

思路                          方法

郑既知亡                    示尊示弱,以退为进

亡郑无益                    换位思考,

舍郑有益                    对比利弊

晋国无信                    引史离间

晋国无餍                    预言激将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领和小组合作活动,品析烛之武的劝说思路与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在鉴赏烛之武劝说艺术的同时,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对人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适时巩固落实相关文言知识点的语境义,做到“以文带言,文言并重”。

环节四:首字提示,分层背诵。(预设时间5分钟)

 【教师活动】

 1、两次投影:先投影分层识记提纲,要求学生自背。

再投影分层识记加首字提示提纲,让学生再背巩固。

2、师生依照提示齐背。

郑既知亡               ,郑          。若          ,敢          

亡郑无益               ,君          ,焉         ? 邻                      

舍郑有益               ,行          ,共          ,君          

晋国无信               ,许          ,朝          ,君          

晋国无餍               ,何          ?既          ,又           ,若        

                                   ,唯         

学生活动

1按要求分层识记法自背。

2、用分层识记加首字提示法再背,自测、巩固。

3、齐背检测。

【设计意图】背诵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在理清文章劝说思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分层识记和首字提示法背诵说辞,化难为简,既吻合学生的记忆规律,又有利于其掌握灵活有效的背诵方法,进而迁移运用到今后的文言文背诵中。检验完成目标3

环节五:课堂实践,小结评价(预设时间8分钟)

【教师活动】

出示投影,进行学习成果评价:

一、你掌握了吗?

(一)函陵,秦军氾南           越国以

既东郑,又欲其西       若不秦,将焉取之

因人之力而之,不仁         夫人之力不及此

(二)

行李之往来,共乏困

所与,不知

还也

邻之厚,君薄也

夫晋,何厌有?

因人之力而敝,不仁

今急求子

夜缒

朝济夕设版焉

其无礼于晋

烦执事

若舍郑为东道主 

二、你学会了吗?

请指出《赤壁之战》中鲁肃劝说孙权的这段说辞中运用了哪些劝说技巧?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赤壁之战》

【学生活动1

第一大题指名学生口头回答,第二大题,学生思考1分钟后口头交流。

预设:换位思考、对比利弊、预言激将

【设计意图】

设计两个题目,第一个有关文言知识检测,意在检验评价目标1的完成情况。第二个是一个赏析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本课赏析劝说技巧的迁移判断,意在检验评价目标2的完成情况。

【学生活动2】对照课堂之初出示的目标,回顾小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

1、通过品读文本,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理解巩固实词“军”“鄙”“封” “肆”“阙”“敝”“微”和虚词“其”“之”“而”“以” 在语境中的意义。

2、通过品读烛之武的说辞,梳理他的论辩思路,说出烛之武的劝说技巧。

3、通过分层识记、首字提示法,能背诵烛之武的说辞。

【设计意图】此环节目的在于回扣开头的目标出示,通过学生的自我回顾小结,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向进一步强化认识,达到实现目标、固化所学的目的。

【作业设计】

1、运用“分层提字法”进一步背诵全文,并通过默写、红笔改错,巩固背诵成果。

2、学以致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去劝说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根据下面的情境,任选一项,运用烛之武的劝说技巧,试写一段劝说辞,不少于200字。

情境1:妈妈常以爱你的名义偷窥你的手机短信或qq聊天记录,这天你发现妈妈又在翻看你的手机,于是,你对妈妈说······

情境2:你发现自己的好朋友抄袭作业,甚至是让别人帮他写作业,这时,你对他说······

【设计意图】作业是学习内容的巩固和延伸。作业1是针对目标3的再巩固,作业2是在实现目标2基础上的拓展延伸,是赏析基础上的灵活运用,是从书本到生活的学以致用,是从文本赏析到语言运用的再提升,在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

阅读经典,可以滋养性灵;借鉴经典,可以茁壮生命。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经典文言文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彰显着独特的文本价值。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而在《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中,最值得探究学习和借鉴的就是烛之武精妙的劝说艺术,因此,我把本篇的学习重点定为赏析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同时,课标强调“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因此,要让文言文的课堂学习活起来,就要把文言知识的掌握与文章内容的理解紧密地结合起来,让“文”与“言”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合,以文本理解为基础,问题探究为引领,语言品读为主要形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文”带“言”,“文”“言”并重。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品味语言,在语境中理解、巩固文言词义,以期学生在遵循文言文阅读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赏读文本,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正确方法。

在整个教学设计与过程中,最大的优点是较好地实现了目标、过程、评价的一致性。

我依据文本特点设计了三个主要学习目标:通过品读文本,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理解巩固实词“军”“鄙”“封” “肆”“阙”“敝”“微”和虚词“其”“之”“而”“以”在语境中的意义;通过品读烛之武的说辞,梳理他的论辩思路,说出烛之武的劝说技巧;通过分层识记、首字提示法,能背诵烛之武的说辞。每一个目标都有相应较为完善的针对性评价设计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设计。

评价设计不仅基于学情实现了对本课目标落实情况的考查,还注重了对学生以往所学的回顾迁移,比如让学生指出《赤壁之战》中鲁肃劝说孙权的一段文字和《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说辞相同的劝说技巧;注重了对学习方法的引导,比如引导学生运用分层识记和首字提示法背诵说辞,化难为简,既吻合学生的记忆规律,又能启发他们日后运用更多灵活有效的方法去背诵古诗文。

教学过程设计是抓住文眼“退”字,以一字统全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思考交流提纲挈领、环环相扣的三个核心问题,并结合以文带言的诵读品味方式,自然而然地达到了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本、鉴赏烛之武劝说技巧、落实重点实虚词语境义的目的。

显然,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遗憾。最大的问题是诵读不够充分,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美读。除了预习自读、个人展示诵读、课堂齐读之外,文本品读环节的诵读还应指引学生融入合乎语境的情感,读出层次、语气和感情。诵读形式还可以更为灵活,比如依托本文人物对话丰富的特点,适时进行分角色朗读,效果也许会更好。

在语文教学的探索过程中,我愿不断反思、改进,精益求精,力求让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能为学生的成长进步铺垫基石。

 

 

  • 上一条:民族学部化学公开课:《卤代烃》
  • 下一条:民族学部数学公开课:《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 版权所有Copyright 1999-2016 威海市第一中学 鲁ICP备15001296号-1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高技区文化中路75号 邮编:264200 电话:0631-5819545

    鲁ICP备 15001296号
    鲁公网安备 37100202000201号